高尔基和雨
我住在那条街的尽头。每次当我想起它时,第一个进入我脑子里的是刘明义的那张脸,而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一点也不明白。我更应该首先想起对面的那口水井,或者前街靠近大路的那家小商店。但是实际上刘明义的那张总是似笑非笑的脸总是第一个撞进我的记忆,我一点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六月的一天我从那里搬走,到现在已经快15年了。这15年里我做了不少事情,有一些半途而废,有一些做到了结束,但是也就是结束而已,有一些事情让我稍微感到了一点不安,而绝大多数只是为了消磨时间。可以说这样的人生看上去比较正常,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这样的方式深信不疑。当需要向别人介绍自己时,一句话就可以,再简单不过,“我叫李亮,在一家电脑公司上班。”基本上听到的人顶多会再问一句,“是做硬件还是做软件?”我知道大多数人对我的工作不会感兴趣,包括我自己。他们也只是随便问问。
到现在我也不清楚为什么会突然想到再回到那条街上,也许是下雨的原因,也许是刘明义的那张笑脸让我突然想起了什么,反正我决定在第二天回到那个地方走一圈看一看。
上午我给公司打了电话,编了一个发烧的借口。然后又打电话订了一张三个小时后飞往南京的机票。我不需要做任何准备,这是一次很短的旅行,唯一必须要带的是雨伞,因为六月的南京正是雨季。
我原来以为我已经忘了该怎么坐车去那条街,但是下了机场巴士,我很快就找到了公交车站。虽然很多事情在这15年里都发生了变化,但是公交线路却没有变,想到这一点我的心里暖洋洋的。
在离那条街还有一站路的时候我下了车,既然已经到了这里,时间对我也就暂时没有了意义。我撑起伞,雨不大,是典型的梅雨季节。我向四处张望,现在我才真正意识到,每一个熟悉的场景带出的是一片更大的记忆,我越向前走,那些躲藏在潜意识里的记忆就越清晰。当我将要达到那条小街时,我几乎已经像是从没有离开过这里一样了。
前街已经没有了,后街也没有了。现在的这条街道只剩下了中间的一小段,两边加起来大约只有十几户人家。临街的门面基本上都改成了商店。我是凭着水井的位置找到我以前住过的房子的。水井已经被各种东西塞满了,从最上面能看到几根木头,一个红色塑料盆的碎片,几本书,和一只女式的拖鞋。
我以前的家现在是一家书店,门口的牌子上写着“五元书店”。店里除了我以外没有其他的顾客,一位姑娘坐在靠门口的书桌后面,看上去没什么精神。这也难怪,星期四的下午,又不停的下雨,怎么能指望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不过就一般而言,她的头发剪得过于短了。我把雨伞靠在她桌子边上的墙上。
我花了半个小时把书架上的书名全都看了一遍,大多是一些青春小说,烹饪,花卉,和家庭生活指南之类的,偶尔的几本世界文学名著也是非常糟糕的版本。我抽出了一本高尔基的《短篇小说集》,向似乎快要睡着的短发姑娘走过去。
“五块钱一本吗?”
“是啊。”她看上去像个中学生,一股上课打瞌睡不愿意回答老师问题的样子。
“我买一本这个。”
“五块钱。”
我突然有了想找人聊聊这个房子的欲望,我曾经住在这里,我不想看了一眼就慌慌张张的离开。
“这本先放在这里,我再看看。”
她没说话,她甚至一直没有抬头。但是我不会在乎一个慵懒的年轻姑娘。
“你们这个店开了多长时间了?”我走到书架中间问。
她向我这边扬了扬头,“三四年吧。”
“生意怎么样?”
“一般。这边买书的人不多。”
“这边不是有个学校吗?学生应该看书的比较多吧?”
“学校已经拆了好几年了。早就没有了。我们这块也快拆了,所以书卖得便宜。”
“是吗?这样呵。”
有那么一会儿,我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我顺手抽出一本书,《四季粥谱》。
当我把书又插回书架上的时候,她开口问我,“你好像对这边很熟啊,是不是以前住这条街?”
我把脸转向她。
“我以前就住在这个房子。”
“哦?”她显然有了兴趣,“那是好几年前了吧?”
“我在这里住了差不多25年。”
“25年!你什么时候搬走的?”
“差不多15年了吧。”
她没再说话。
我又装模作样的翻了几本书。我有些后悔。住在这里25年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一个中年人的怀旧也不是什么光彩的心理。这个长得还算秀气的短发姑娘能够理解这些吗?她还年轻,她仍在等待她的第一个25年的到来。我想要离开了。
当我走到桌子前掏出钱包付钱时,她又开口了。这次她的眼睛看着我的眼睛。
“这本书送给你吧。反正放这儿也不会有人买。”
“这个?”我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没关系的。欢迎你以后常来。”
“噢,这里很快就要拆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这是我看见她的唯一的笑。
“那就谢谢你。你要搬到新的地方我还可以再去。”
“我以后也不打算开书店了。”
我本可以就这个话题和她聊下去,但是我只简单地说了句“是吗?可惜。”就拿起高尔基和雨伞。就要出门的时候我好像又想起了什么,我转过头。
“你知道这里拆了以后盖什么吗?”
“我听说是要盖高尚住宅区。你看街上的好多人都搬走了,就剩下中间几家不愿意搬的。不过也是迟早的事。”
我真的要走了,我已经做出了走的姿态。但是我还有一个问题,它总是出现在我关于这条街的记忆的最前列。
“你认识一个叫刘明义的人吗?他以前也住在这条街上。”
“刘明义?知道啊。这片地就是他买下来的。”
作者:杨海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