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虚无还少

hruler03.jpg (1247 字节)

 
大概在一年前,小青在旧书摊浏览的时候,不经意发现一本书,很小的一本,书页已经泛黄,掂在手里很轻,但书的封皮完好无损,没有任何图案,纯白色。它的书名吸引了小青,叫《比虚无还少》。几个不大的也并不显眼的竖排的黑体。没有作者。小青翻看了好几遍,没有作者的名字。她有点诧异,于是随便打开读了几个字。那天正好是个大热天,太阳毒辣辣的,令人头昏目眩。小青没办法认真看进去,但是在模糊的意识中,她发现里面的那些字对她有一种莫名的吸引,虽然她一行完整的话都没读完。
她带那本书回了宿舍。几天后她才开始看这本书。她能断定作者是个男孩子,说不定只是个少年。虽然书中很少出现“他”或“她”这样的可以辨别性别的字眼,虽然作者的身份未必就等同于第一人称的叙事者,虽然这个恋爱故事没人能保证是异性恋,但小青断定这是一个少年的文笔。毋宁说,她相信这一点;而相信,并不需要太多的证据。更何况事实上我们所有的推理都能溯源到某一个丝毫不包含理性的而完全是“相信”的东西:比如毫无原由的爱,比如不假思索的欲望,等。
看第一遍,小青就迷上了这些字。一点都不晦涩,也不高深,没有迷幻的色彩,甚至没有令人惊诧的想象;只有这些疼痛而敏感的字。短短的句子,简单的表达,讲着一个淡淡的爱情故事,然而文字后面是说不出的郁闷和绝望,以至于他每一个简单的表达都像利箭一样穿透小青的心。
小青无法不看第二遍,第三遍……她把这本书推荐给她的一个好朋友,一个以聪慧著称的女孩。那个女孩子看了,说,小青,你怎么可以看这种书?你怎么会喜欢这种书?这本书讲的怎么净是吸毒、乱交、死亡?小青也惊诧。她没觉得这本书在说这个。为什么别人就看不见那里面的伤感和疼痛呢?
她小心翼翼地用透明胶粘好书的每一个棱角,每天,无论去上课,还是去图书馆,她都带着。任何时候,翻开任何一页,都可以浑身颤抖地进入另一个世界。那个男孩子的回忆,那个男孩子的看世界的眼神,每一个细节,比如病弱的祖母扣得紧紧的围巾,比如现实中这所有的空洞空白空虚……小青仿佛全都可以触摸到,感觉到。这些字,没有目的,没有理由,只是它自己,在那里疼痛地存在着。
小青日渐神思恍惚。有一个深夜,她开着台灯看这本书。床帘放下来,四周是一片寂静,有同学发出均匀的呼吸声,有人偶然翻身。楼下有不甘寂寞的男生发出遥远而清晰的嚎叫。小青看到某一页,突然被某一句刺痛了心脏,一时五内俱焚,忍不住痛哭起来。她这一哭,把同学们都哭醒了。她们睡眼惺忪,由于被吵醒极度不满,但都有足够的理智认识到现在不是发火,而是必须关心同学的时候。于是小青就听到几句措辞不同但内容一致的劝慰,上铺的女孩特意爬下来,关心地问怎么了。小青只好不好意思地说,没什么,看书看得伤心了。
啊——同学们都舒口气,同时用又亲切又责怪的语气说了几句:我还以为怎么回事呢,真孩子气,等等之类的话。大家都睡下了。从此这件事成为一个善意的笑柄。
小青的学年论文的指导老师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教授。小青选了他的一个古典文学的论文选题。很用心地写,在限定的日期内交上去,漫不经心地等待,因为一般在这种事情上,没有老师会为难学生,没有老师会对一个本科生的学术水准有多大期望。同宿舍的同学都顺利过关了,只有小青的出了意外。
老先生用红笔批示道:思想态度有问题,研究思路不对头。需大改,否则无法给予及格。
小青只好硬着头皮,一边请教老先生,一边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她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行文风格在处处模仿《比虚无还少》这本书,甚至有些段落像抄袭一样。天,撞了鬼了。她修改三遍才得以拿到这个宝贵的学分。
一个人坐在E楼前面小广场边的长椅上,小青拿着那本白皮的、书页发黄的、份量很轻的书,默默想了一会儿。
她把它放在了长椅上。她离开的时候流着泪,不敢回头看。
之后似乎一切又恢复了正常——小青希望自己达到的那种正常。直到有一天,她问一个现实中的男孩子:为什么喜欢我?
男孩子答:喜欢你眼神里有一种很疏离的虚无和冷漠,这很特别。
小青断然和他分手。
她一直在等一个可以融化她的人。

作者:洛